首页 > 云南旅游 > 旅游攻略 > 鼓楼下的盛宴—访侗乡增冲
鼓楼下的盛宴—访侗乡增冲
https://www.lvyouwang.org 添加时间:2012-10-01 02:27:47 来源:我游网 点击次数:

   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一些标志性的文化形显。说起藏族,人们会想起神秘的藏传佛教。说到傣族,就联想到欢乐的泼水节和他们特有的桶裙。说到羌族,会在眼前浮现高高的碉楼。而凡是有鼓楼和风雨桥的地方,肯定就是侗族聚居地。在春夏之交溢着花香的清风里,我去寻访位于贵州从江的侗乡增冲。

   路 遇

   增冲地处黔东南十万大山之中,虽然寨子里也通了公路,但路况很差。平时很少有汽车进来,即便旅游车,也就长假的那几天来几辆。村里的人去县城,都要先步行或者坐马车到六公里外的往洞镇去搭车。增冲人家基本都有马车,这种古老的交通工具在这里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。增冲的气候比湖南、四川要冷。这里水稻只能种上一季,其他时段只能种些油菜花之类的耐寒一点的作物。水田离村寨也比较远,到田里干农活也要赶上马车或者牛车。时值5月初,在江南的农村,水稻已经长成绿油油的一片了,而这里才刚刚开始插秧。

  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,带上山去食用。徒步进村的路上,碰见个村民在田头烤鱼,后腰上挂一小竹篓,蒌子里一把镰刀。走过去问是不是溪里钓的鱼,他却说是田里摸的。我到田边看,因为刚插秧,没什么挡的,水里看得很清晰,果然有很多鱼,原来他们的鱼都放养在田里。这时又有几位后腰上挂着竹篓、镰刀的村民提着竹篮过来会合。几人一起围坐,各自打开竹篮,里面都有饭有菜,看来是田间午餐的时间到了。每家带来的菜虽然不一样,但是不外乎侗家最喜欢的酸肉、酸鱼、酸菜,看样子十分丰盛。当然也离不了一碟滚油浇辣椒粉。有人到田边扯了一把青叶,在溪水里洗了洗,就撕碎了拌进去。察觉到我好奇的表情,他便笑着告诉我是薄荷叶,味道很好。这时,鱼也烤好了,不知他们从哪里又变出二塑料袋酒来,有点像我们平常喝的那种袋装的豆奶,是米酒,看来侗家汉子好饮并非虚名。侗族的好客也是出了名的。一位村民用镰刀砍了几根小树枝,几下刨去树皮,折成几双筷子,往我手里也塞了一双,热情的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共进午餐。但是我还是谢绝了,下午他们还有繁重的农活,我如果吃了,他们怕就不够了。其中一位仍执意用镰刀割下一块酸肉,给我品尝。是生肉,有肥膘,有点酸,但不油腻,味道还能接受。

   款和鼓楼文化

   告别了田边盛情的老乡,前行片刻就望见了村寨。一座风雨桥横跨在溪水上,村口坐着一群人,走近一打听,原来是几个村干部在收门票,看来古老的增冲也有了旅游经济意识了。进了村子,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个著名的增冲鼓楼,尽管看过很多次这个鼓楼的图片,但是真的站在它面前,仍然能够感受到震撼。

   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,秦汉时先民迁徙于今贵州、湖南、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。因为在唐朝,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单位,称“峒”或“溪洞”,此名慢慢变成对他们的称呼。明末以来,又有从江西迁来大批汉族农民,加上在此的屯军的一部分,都逐渐融合到这个群落中。新中国成立后,统称为“侗族”。现在该地区的一些村寨仍叫“洞”。侗族有自己的语言,属汉藏语系壮侗族侗水语支,但是现在还是多以汉语为交际工具。侗族无文字,通用汉文,1949年后创立了拉丁字母拼音的侗文。

   侗族多依山傍水而居,侗寨是很典型的血缘聚居,一个村寨基本是一个或几个宗族筑居的。因依水而立,在溪流上常建有 “风雨桥”(花桥)。因“款”内议事的需要,常建有宝塔式的鼓楼,共同成为是侗族地区标志性的建筑。换句话说,凡是有鼓楼和风雨桥的地方,就是侗族聚居地。

  “款”是侗族村寨中带有农村公社性质的社会组织,是以低缘为纽带的民间自卫和群众社会组织形式,诞生于侗族社会的原始氏族社会晚期,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。几个村寨组成一个小款,几个小款再联合成一个大款。大小款都有公推出的“款首”来代表村寨和村民负责款约的执行、召集集会、对外组织自卫、对内实行奖惩,平衡各方利益。

   款的重要组织形式有讲款、开款和聚款,讲款是对村民讲解款约,类似现在的形式教育和普法教育,通常会在三月春种和九月秋收各定期举行一次,分别叫三月约黄和九月约黄。至于“开款”,就是由全体村民参加的公开处理大会,村民有了严重违反款约的行为,就需要“开款”来公开处理。“聚款”又称“合款”,是以前侗族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。一般是大款会议,共同商定有关民族全局的重大事宜,制定款约,组织共同的军事行动。聚款之时,气氛庄严隆重,以至于到了“燕子莫乱飞,乌鸦莫乱动,老人莫过寨,青年莫行歌”(侗族款词)的程度。鼓楼,就是讲款、开款和聚款的行政中心和宗教中心。平时,就成为村寨乡亲聚会的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。

   侗寨的鼓楼一般建在村寨的中央,多层木结构,都是所在村寨的最高建筑。不仅是全寨文化和交通枢纽,也兼具军事要塞的功能。考虑到木建筑的防火需要,鼓楼边一般建有储水的池塘。其他的建筑都只有二、三层,围绕着鼓楼,层层叠叠辐射开去。远望侗寨,四周青山环抱,幢幢民居依山傍水。山中有水,水中有房,房中有楼。山水楼交融,构成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。在侗歌里侗族人民是这样描述他们心目中的鼓楼的“鼓楼是村寨的暖和窝,没有鼓楼无地寻找欢乐,高高的杉木竖起鼓楼来,就有了聚集的场所和欢乐的歌”。虽然款这种组织形式已经不复存在,但是鼓楼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的位置却一直不曾改变。从祭奠祖先、到宗教仪式;从宗族议事、到歌舞娱乐;从节日庆典、婚丧嫁娶,都离不了鼓楼。寨子里的大小事务几乎都离不开鼓楼。久远的历史,浓浓的乡情,融汇出浓浓的侗乡鼓楼文化。

  而增冲的鼓楼,是贵州境内最大、最古老的侗族鼓楼。是侗族建筑的杰出代表。始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(公元1672年),13层重檐,双层楼冠,葫芦宝顶。楼高20余米,杉木结构,枋穿斗连,不用一钉一铆。如意斗拱各置于楼冠之下。檐口雕龙画凤,塑鱼龙花卉,人物故事,飞禽走兽。鼓楼底层开三扇大门, 门楣上有"万里和风"匾额, 是清道光五年冬月古州三宝侗寨所赠。其内一副高悬的对
联浓缩了这里丰厚的人文,道出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美好祝愿:

  名楼艺高雕龙画凤映照碧村千秋永胜

(发布于:云南旅游网)  【回到顶部】 【返回上页】 【关闭窗口
相关资讯
无相关信息